【市中医战疫】骨伤团队一线战疫 方舱医院中医药疗法治愈“心、身”
更新时间:2025-09-07 06:44:41 点击量:
在3月底上海疫情处于爆发阶段之时,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各位党员积极报名参加抗疫,骨伤科樊天佑主任和李晓锋副主任综合考虑,最终从积极报名的十几名医生中选派四名,跟随上海市中医医院医疗队一起奔赴崇明长兴岛支援方舱工作。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国家积极鼓励中医中药及非药物疗法在防治新冠病毒中的运用。据此施杞教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李晓锋副主任按照施杞教授的指导思想,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养护,通过导引功法的练习增强免疫力,促进机体恢复,同时应注重心神调治,降低因长期封控产生的不良情绪。结合方舱患者的实际情况,围绕“心身同治”的主旨,骨伤科医护在方舱治疗方案基础上充分发挥骨伤科特色,并安排、分配相关工作任务,骨伤科医护齐心协力。
方舱运行数日后,医疗队在对1000多名新冠感染者的日常管理中,发现大多数患者除了受到上呼吸道症状的困扰外,还有由于担心病毒传染、复阳及遗留后遗症等问题而产生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和疑虑,笪巍伟、丁超医师和陈珠平护士长组织了系列科普小讲座,从新冠病毒特点及危害,自我康养,运动防护等方面进行讲解,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毒及防治,消除内心的恐慌。为了安抚方舱里小朋友们的情绪,陆伟燕护士长创办读书角,筹集各类儿童绘本读物等,让小朋友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同时还与小朋友进行互动游戏,如制(艾)心树,绘画抗疫心愿等。通过上述系列举措,对患者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减压,避免焦虑情绪的影响。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团队积极开展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的推广应用。每天由笪巍伟、饶武、丁超和李斌四位医生,带领患者在舱内空地练习,引导他们注意动作、呼吸、意念三方面的熟练配合,帮助躯体和心神得到气血的充分调节。此外,利用音响、电视等多媒体工具,开展健康的歌唱、跳舞等娱乐活动,鼓动患者以积极的思想心态和生活方式面对方舱观察期。
为推动医患之间更加良好高效的沟通,骨伤科医护还建立了方舱患者养生功法群。患者群建立以来,笪医生会每天督促和提醒无论是在方舱还是居家隔离期间的患者,坚持每日进行功法练习,开展长期随访观察。此外,他也会在线上向患者分享一些新冠科普知识,解答他们的相关疑惑。
围绕“心身同治”的原则,骨伤科积极推动相关举措的实施,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缩短了出舱时间。后期通过微信群的科普、督促患者坚持居家练习。
一线抗疫队员在保障方舱患者的健康、安全同时,难免会出现自身的各种不适和突发状况,此时大家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开展了队内互帮互助。
骨伤团队平常注重手法、针灸在急慢性筋骨损伤中的运用,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反响。骨伤科饶武和丁超医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队员意外发生桡骨远端骨折、踝关节扭伤情况时,通过专业的查体、诊断后,合理地运用伤科理筋、整复的手法,及时调整“筋出槽、骨错缝”,再配合膏药外敷、简易夹板固定,有利于肿痛的缓解,加快损伤的恢复。
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容易引发颈腰椎病、肩周炎等,而单纯的药物与膏药不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症状,给队员们带来不小的困扰。丁超医师平常在科室擅长针灸、手法治疗慢性筋骨疾病,他运用骨伤科团队自创的“五步整颈、五步整肩和五部整腰” 特色手法,配合针灸,即刻缓解了疼痛症状,队员们都感叹“好神奇,这么快就不疼了!”
医护人员奋斗在一线,不惧危险,唯独挂念家人的安康。医院、科室关心前线医疗队员的家属,做好后勤工作,樊天佑主任想尽办法,努力将蔬菜大米等物资亲自送至队员家中。看到后方的暖心保障,队员们内心感动不已,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方舱支援的工作中。
考虑到一线队员的辛苦,李晓锋副主任会经常咨询大家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并在物资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个人准备了丰富的零食等副食品,送至大家手中,以备错过饭点之时满足大家的胃口,让大家感觉元气满满,更加有信心面对各种挑战。
原标题:《【市中医战疫】骨伤团队一线战疫 方舱医院中医药疗法治愈“心、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